基地简介 |
发展前沿 |
学科队伍 |
| ||
|
|
|
|
综合新闻 |
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第五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研习营开营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12日 浏览量 : 作者:林泽 谭颖怡 摄影:温馨 7月11日上午,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第五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在基地楼103举行开营仪式。本届研习营以“广西沿边发展新气象”为主题,招募了15名学员。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研习营将以“专家讲座、学员讨论、实地调查和田野汇报会”的方式进行。
研习营的首场讲座由云南大学周建新教授作“国家视角下的边民跨国流动”讲座。周建新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国家视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提出研究边民的跨国流动应立足民族国家、近现代国家视角。其次,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在解释“移民”“离散”“回归”等概念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讲述边民跨境流动现象。再次,用推拉理论、结构化理论等理论分别阐释边民流动的动力来源和运行机制,诠释边民跨国的流动逻辑。最后,周建新教授提醒在场师生要重视关注边民跨国流动的融通实践,关注边民的身份设计、特殊空间设计和融通实践及其积极意义。 周建新教授以民族国家为视角,结合自身田野经历与我国边民流动现实深入阐释了中国的边民跨国流动问题。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众多同学提出问题向其请教,周老师均一一回复。 下午,我校文学院陆晓芹教授作了“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歌唱传统的跨境田野考察”讲座。陆老师从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歌唱传统田野考察的足迹、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跨境分布、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传统歌唱文类、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歌唱传统的实践与传承状况和民间歌唱传统与壮、岱、侬族的跨境交往五个主题,结合个人边疆生活经历与调研经历,声情并茂地从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等视角向同学们讲述了民间传统歌唱文本在建设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的价值。 最后,学员就两场讲座的主题以及讲座老师提供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激烈的集中讨论。
|
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